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教育觀察筆記


最近喜歡訪查身旁有兄弟姊妹的同事朋友們,家庭教育是怎麼不同,才會引領同一個家庭的孩子走向不一樣的思路和人生。

1.好學校裡有好同儕
千萬不要去孩子開心長大就好取向的學校,太快樂、沒有升學壓力、沒有師長要求的學校裡,會有很多迷失自我的孩子,在青少年期(16-18),這些家人疏於注意的迷惘孩子會因為好奇而誤入歧途,抽菸喝酒吸毒賭博……這些我們挺害怕的事,都可能會因為孩子交到了愛玩的朋友而發生;所以寧可送到升學壓力稍微大一點的學校(或私校)

G家裡就是她們兄妹倆,她是護理師,哥哥是大飯店的甜點師傅,但哥哥曾在中學時念了非升學取向的學校、交到愛玩的朋友而差點去逞強鬥狠。


 2.不要拿姊妹兄弟相比相逼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要老叫老二跟老大學。S是姊妹,她是護理師,妹妹好高鶩遠想學人家做網拍卻常被騙,事後丟給家人收尾;她提醒我,小時候爸媽常叫她妹跟她看齊,但妹妹性格不服輸又叛逆,聽久了心情不好就決定老是唱反調做跟姊姊不一樣的事,反而不能好好靜下心做自己。

"老大本來生來就享有比較多的資源,也背負比較重的期待",所以這樣告訴我的老大Y理所當然地對我說,家裡他是老大她說了算,爸媽期待高她也理所當然自我要求高。

3.不能管太嚴,也不能太呵護
這一點我覺得認知上知道,但很難實行。X是家裡獨生女,爸媽都是藥師,很疼愛她,怕她危險,門禁很嚴、規矩很多、要求很高,只有規定、沒有理性溝通的結果是,被壓抑太久的年輕女孩,一交男朋友就再也不想回家了。

這很難,你跟她說失敗了就回來,結果她老想著失敗了反正可以回去耍賴,所以做事情半吊子、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毅力;但你跟她說她回來老是很麻煩或把她掃出去當潑出去的水不回來,她可能會有一番成就,但果真就疏離了從此不想回家-__-。這之間的拿捏我也跟著孩子一邊成長一邊學。
 

4.天生個性使然?

 
我的姊妹F則是天然個性論派的,她說她家老姊是個點子很多的創意王,但從小就很難跟著台灣教育的框架前進,爸媽也嚴格要求過,但"沒有意願爸媽期望<->無法達成爸媽配合期望"這樣的循環,使得挫折感漸漸產生,也讓孩子越來越無法從現實生活得到自信。或許這狀況如果在歐美多元發展的環境裡會有不一樣的故事,不過我們總歸是生活在小台灣,有自己既定的遊戲規則,怎麼配合孩子個性做最好的輔助和調整,是個相當深奧的難題。

另外,我最近很深的感慨是,很多時候,人是愚懵的、固執的、善忘的;只要提醒自己,多一些思考、心更加柔軟,詳細記錄自己思考過的歷程,或當時身旁發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想法;就能將生活理得比較明晰透徹,過簡單快樂的人生;所以學習文字紀錄(ex.寫日記)是必要的,學習流暢的表達想法和精準的紀錄自己的思維,也是必要的。

*關於李遠哲:痛心疾首一下,智者常是孤寂的,我們這一代台灣人還不配擁有智者的帶領,希望有一天到了我們孩子的時代能有所不同。

5.不要太晚吃苦和遭受挫折

好朋友璞爸則是說,覺得自己年紀太大才悟到吃苦的真諦,所以想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帶孩子去經歷爬山啊、野外訓練啊....等等的辛苦過程。這點我真的蠻難做到的,因為很難要我偉大到屈就自己去做很不喜歡的事(ex.野訓)去身教孩子,意志力可以克服體能的障礙;不過我可以稍微體會璞爸的中心思想,"讓孩子看到自己艱辛努力、克服生活困難的一面"也是我想要身體力行給孩子看的、教育的一部分。

6.帶領孩子時,心中不要有懷疑

彎爸因為好勝心驅策自己向前,彎媽則是因為自己的爸媽毫無猶疑地要求自己往第一志願高學歷路上邁進。無論如何,上一代腦海中"讀書只要讀最好就對了"的強烈意志,驅動整個教養孩子的歷程,沒有衝突也沒有疑惑。
但這一代教育普及到一個程度之後,我們突然意識到,自己花了許多莫名的青春年歲學習沒有用的課業、晚一步學會思辨和邏輯思考的能力,於是對於教育孩子,腦海中出現了精神分裂般的衝突和猶疑;也好在有朋友,讓我們聊起來時,發現面對這樣心靈衝突的我們並不寂寞。
目前不算有結論,只知道,最佳的狀況是孩子"有能力也有自我動力",次之的無論是"有能力缺乏動力"或"有動力但能力不足",都遠遠好於"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但想想,有些事情留給我們大人自己討論,教養孩子的路我還是偏向給予孩子明確的指示,自己的精神分裂就留給自己默默承擔吧!
國小一二年級就考過默寫的"德、智、體、群、美"教育方向,在台灣(還是大東亞)現行教育裡不知道被扭曲成怎樣了-___-;牙爸和我是很深刻地認知,除了智育外,善良正直的品德教育、多運動養成的好身體、與人融洽的溝通能力,以及對藝術音樂的美感,是要靠家庭教育好好栽培的,我們責無旁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