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2025 July8 格林威治&音樂劇旅路

 


早上漫步過泰晤士河,走向彼岸大笨鐘和西敏寺對岸。

我們玩了「柏靈頓熊熊互動親子遊戲」,在小房子和叢林裡尋找線索、完成任務。

孩子們滿臉笑意,我竟然比她們還著迷!

這隻戴著紅帽子、穿藍風衣的小熊,其實有一段溫柔的來歷。

Paddington Bear 誕生於 1958 年,由英國作家 Michael Bond 所創。故事裡,小熊來自秘魯,因為原生森林的災難被迫離開,搭船遠渡重洋,抵達倫敦的柏靈頓車站,
胸前掛著一個牌子寫著:“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 Thank you.”


布朗一家發現了他,決定收留這位迷路又禮貌的小旅人,從此開啟了牠在倫敦的冒險。

看起來像個孩子聽的童話故事,其實是一個關於接納、庇護與文化融合的溫柔寓言。

在戰後英國,這樣的「流離失所」情節,對許多家庭來說是真實的,許多孩子與家庭也是「來自遠方」。Paddington 成為一個象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可以在倫敦找到一個新的家。

近中午,我們搭著 Uber 遊船順著泰晤士河往東,倫敦東區的明媚風光在豔陽下延展而開。

天空難得晴朗無雲,風裡帶著淡淡河水的氣息。這樣的天氣,讓印象中陰雨的倫敦變得輕盈可愛。

📍 格林威治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

登上山丘,是格林威治天文台。
這裡是觀星的地方,更是世界時間的起點。

時間在這裡被定義,我們則穿越了它,繼續旅行。

午間,在 Greenwich Market 輕鬆吃了些東西,人潮恰好不擁擠,陽光灑在餐桌上,是難得的晴朗倫敦閒情。

再往旁邊走,進了間街角的漂亮書店。點了點茶點,我們再度走入造夢的交界。

歐洲書店好美,總有一整櫃精裝的禮物書,燙著金、布面裝幀壓印,連編排都別具意義。



真的好愛英國的書店,氣味、節奏、選書、還有書店店員溫柔但不多話的樣子。

歲月裡有書店、有清晨靜美的街道,有書寫和自我對話的靈感間隙,無比滿足。

⛵ 古船 Cutty Sark

我們走向午後碼頭,登上了傳奇古船Cutty Sark。

它曾是19世紀最快的茶葉船,橫越半個地球,只為了把東方的茶香帶回倫敦。
現在,它穩穩安歇在碼頭邊,被一座現代玻璃博物館溫柔托住。

造訪古船後,我們在船底咖啡店吃了個小茶點。

陽光透過博物館天窗,將船舷的影子映在地面上,我們,則在這片帶著歷史底蘊的光影裡,全然沈浸。

這是一個天氣晴朗,不需趕路、遠離喧鬧的午後。
我們在定義時間的經緯線上,以每一個燦爛的瞬間,拼湊了一段有書、有光、有風、有古船的歲月。

時光有限,幸福無垠。

🌙 今夜的魔法不滅:音樂劇《Wicked》夜場

晚上7:30,我們一家人在倫敦西區,看了音樂劇《Wicked》。
倫敦的西區(West End)與紐約百老匯齊名,是世界兩大音樂劇中心之一。這裡保留了大量維多利亞時期的劇院建築、擁有深厚的劇場傳統,加上英國本身是莎士比亞的故鄉,許多編劇、演員、導演都在這裡發跡。

擁有文化底蘊的城市裡,市民不把音樂劇當成「高級藝術」,他們讓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各個劇場和城市一起呼吸。

演出結束時,我們走在夜深卻仍熱鬧的人群裡,街燈灑下,耳邊仍迴盪著最後一首歌。

這一整天的文化旅程,讓人滿足得笑了。

關於《Wicked》:重新說故事的魔法

這齣劇最初是一部小說,由美國作家 Gregory Maguire 所寫,重新詮釋《綠野仙蹤》中的壞女巫形象。

「邪惡女巫 Elphaba」,其實是個渴望正義、擁有堅定信念與同理心的女孩。
2003年百老匯首演,至今已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

它敘述的不只是魔法,更是選擇、標籤、愛與勇氣。

Wicked本身的震撼聲光、演員的強大演技與歌唱功力不在話下,每一幕稍停,都讓人忍不住尖叫鼓掌。

本來想著,現場要怎麼呈現,才能匹敵電影裡的經典結尾。
音樂一下、聲光一亮,Elphaba在光束下騎著掃帚,抵抗重力般輕巧出現在舞台頂端正中央。

「聽著,從此,全奧茲境內,不會再有人能將我拿下。」

全場爆起如雷掌聲,現在光回想都讓人眼眶濕潤、熱血沸騰。

結尾,變成稻草人的Fiyero搖搖晃晃牽起Elphaba的手、兩人撿起破碎、拋棄身份,走進迷霧那一幕,也讓人無聲動容許久。

有人聽音樂,有人看聲光,有人讀人生。
一場巨作,感動成千上萬人。

結束路上,我和孩子們聊起劇情,聊起王子 Fiyero 最後沒有選擇光鮮亮麗的 Glinda,而是選了被世人誤解的Elphaba。

我們聊起,王子或許不該跟Glinda有婚約,但也或許要經歷這些掙扎才知道不適合;也聊起,愛一個人,如何看到靈魂裡的真實。

聊著聊著,也聊到亞洲文化裡的荒謬,

年輕時我們聽爸媽說:「不准太早交男朋友!」
三十歲時他們說:「再不結婚就來不及了!」

這樣的教養模式其實很危險,太早禁止情感經驗,太晚又突然逼人選擇,往往錯得很倉促。
找尋伴侶這件事,需要犯錯、需要嘗試,更需要時間學會什麼是尊重與共好。

我希望我有勇氣,讓孩子們自由學習,而不是恐嚇、催促或設限。
出倫敦地鐵時,已近11:00。
一家人走回旅館,夜色溫柔。
街道還熱鬧著,行人、笑聲、燈光、劇院餘音像一首沒有結束的歌。

今晚我們看了一齣戲,也一起思考了選擇與愛;
對孩子來說,是劇場的魔法;對我們來說,是一場人生的暗喻。

這是這一年,在音樂劇結尾的倫敦街頭,關於音樂、愛與慢慢長大的事。

活著真好,能好好愛人真好。
孩子正在長大,而我,也仍在長成我自己。

沒有留言: